一、涵碧楼简介
在潮州西湖公园内,为洋式双层小楼房。始建于民国11年(1922年),为统治潮州的军阀洪兆麟所建。《西湖山志》谓其:“老树参天,轩窗开豁,流水奇石,错落其间,为潮人游湖燕集之所,国民伟人在潮汕多于此税驾焉”。她因北依青山,前临碧水而被誉为涵碧楼。涵碧楼在抗战时期被日军炸毁,1964年重建,辟为"潮安县革命历史文物陈列馆",1965年郭沫若重访涵碧楼题"涵碧楼"三字。1987年涵碧楼被公布为潮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2000年,广东省委宣传部、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涵碧楼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荣誉;2008年,广东省公安消防部队设立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;2011年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誉为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。2020年4月,涵碧楼革命纪念馆改造提升项目完工后重新向公众开放。占地面积2820平方米,建筑面积930平方米,主楼布展面积约为500平方米。此番改造提升吸收了国内外展览的新理念、新方法、新技术和新手段,将精品文物的重点展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,通过多种形式宣传“潮州七日红”的红色基因及革命火种,让参观者具有沉浸式的参观体验,为市民大众提供积极向上的精神食粮。在二楼的展厅中,其设计融入更多潮州建筑元素,如广济门、城墙等,并在内容展现中充分发掘“潮州七日红”丰富的历史文化与红色资源。在设计手法上将传统艺术风格与现代表现形态相结合,用现代的设计语言,独特的装饰材料传达浑厚质朴的文化情愫和激情澎湃的红色故事。
涵碧楼与中国革命结下了一段又一段不解之缘,承载着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和革命精神。1925年3月7日,共产党参与领导的东征军进驻潮州,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在涵碧楼办公。1927年"八一"南昌起义军于9月23日进驻潮州,周恩来、贺龙、叶挺、刘伯承、郭沫若等经潮州转战潮汕各地,贺部三师(师长周逸群、政治部主任徐特立)及教导团等部队驻潮州城,第三师司令部设于涵碧楼,师长周逸群在涵碧楼指挥战斗,周恩来、贺龙、叶挺、刘伯承、澎湃、郭沫若等领导人曾在此联合军事部署,周恩来于涵碧楼前的红棉树下向前来欢送起义军的民众发表演讲。起义军在潮州曾发布《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贺示》布告,建立临时的红色政权,惩办了反革命分子,在西湖广场开群众大会。在城的革命骨干和进步学生积极配合起义军,向人民群众宣传起义军的政策、法令。工商界开明人士热心为起义军购置物资,多方筹集了10万光洋,支援南昌起义军。军民水乳交融,城乡一派生机,这与国民党的白色统治,国民党军队随意鱼肉人民,在潮安人民心眼中,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。县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,迅速在城乡中恢复工农组织,发展武装力量。起义军占领潮州城期间,潮安工农武装不断进行暴动,攻击各地的地方反动武装。
起义军进驻潮州后,国民党统治集团在帝国主义支持和配合下,调集重兵,分三路直扑潮汕,起义军与占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浴血奋战。9月30日,国民党第六师一个团突破了葫芦山阵地,包围西湖涵碧楼第三师司令部。在特务连的掩护下,师长周逸群率师部少量卫队突围冲出郊外。由于众寡悬殊,守卫竹竿山的起义军也同时突围撤退。起义军驻守潮州前后共七日,帮助潮安成立革命委员会,史称“潮州七日红”。
二、党性教育意义
“潮州七日红”给潮州带来了革命的火种,教育和鼓舞了潮州人民抗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决心和信心;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,为夺取新民主主义时期潮州革命斗争的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;潮州红色政权激扬了军民团结、坚忍不拔、不怕牺牲、敢于斗争、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。这种精神,在战争年代,成为潮州人民向敌人作出坚决斗争,克服艰难险阻,夺取革命胜利的动力;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,又成为鼓舞潮州人民克服困难、勇于创新、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。“潮州七日红”的光荣历史,是宣传党史知识、深化市情认识、强化党性锻炼的生动教材,对于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,进一步坚定信念、振奋精神、凝心聚力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。